節約,是一種美德

如今的世界日新月異,經濟的繁榮帶來的是快餐式的消費和躁動的人心,新聞熱點潮起潮落,但節約這一傳統美德始終活躍在大眾視野裏。所以,節約究竟有什麼樣的獨特魅力呢?俗話說,節約是窮人的財富,富人的智慧,是我們一生都可受益的人生哲理。今天,就讓我們來一起領略節約的內涵。

古語有雲,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,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。雖說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,但節約並非多餘。在精神上,它表達了我們對付出勞動的人們的尊重;在物質上,節約讓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。

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製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,他提出“光盤行動”的倡議。有人會問:“糧食生產連年豐收,人民群眾衣食無虞,為何還要強調樹立危機意識,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,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?為何要反複敲響杜絕浪費的警鍾?”因為今年是疫情之年,又是洪災之年,糧食安全穩定顯得攸關重要。連年豐收、自給自足的背後,是我國糧食消費量的增長仍快於產量的提高,糧食生產和消費長期處於“緊平衡”狀態。有言道“取之有度,用之有節,則常足;取之無度,用之不節,則常不足。”節約糧食看起來隻是個人的小事,但乘以14億人口,就是天大的國事。糧食總產量有限,人人都浪費,就會動搖國家安全的根基;相反,人人都節約,就是在“增加”糧食,能夠讓我們“手中有糧,心中不慌”。

    作為高中生的我們應該積極響應“光盤行動”。我們平時在學校食堂可以看到,有的同學看菜吃飯,碰到喜歡的食物,風卷殘雲;碰到不合胃口的食物,筷子碰也不碰,即使餓著肚子,也會把飯菜毫不猶豫地倒入垃圾桶,轉身花錢買零食填肚子,既多花了錢又不能保證應有的營養。在這裏,我們提醒這些同學,學校食堂的飯菜是食堂師傅用心給我們準備的,它可能不是頓頓合你胃口,但是它一定能提供我們所需要的各種的營養,保證我們下午上課精力充沛。我們應該努力做到頓頓光盤!

    我們跟家人朋友去外麵餐館吃飯,也要有光盤意識。我們能看到餐館裏,有的桌子,三五個年輕人點了一桌子菜吃不完,有的菜就動了幾筷子,有的菜甚至壓根沒有動過,他們也不打包就離開了。我們要杜絕這樣的舌尖上的浪費。好友聚餐時,不要講究排場,可以按照人數合理點菜,比如十個人吃飯點九人的量,發現不夠再加菜。點餐時也可以問問店家是否有小份菜提供。如有剩下沒有吃完的食物,我們建議把它們打包帶走,做到不浪費一顆糧食。

除了節約糧食,我們也應該注意身邊點滴,從小事做起。如在家中,我們可以用洗菜的水拖地、衝廁所。家中的衣物盡量做到物盡其用,不買不必要的衣物,若衣服不再合身也不必立刻丟棄,經過巧手裁縫的修改,他們會是一款新衣或是一個環保袋。我們也可以把淘汰的衣服,投入身邊的熊貓衣物箱中,既節約了資源,又獻了愛心。在公共場所,對待公共資源,我們更應該節約。如洗手間的衛生紙,我們應根據需要,適量拿取;洗手後水龍頭應當及時關閉,同時也要提醒忘記關水龍頭的人。在離開教室的時候,我們要及時關閉電燈、空調、一體機;夏季開空調的時候,溫度調高兩度;打印時選擇雙麵打印,減少紙張的浪費;使用過的舊課本也不應該隨意丟棄,可以捐給圖書館,供學弟學妹們借閱。

有了節約的意識,同學間的攀比風氣也會慢慢消失。我們不會再為了一雙限量版鞋子而沾沾自喜;不會再一味追捧新款手機、電腦;不會再為了升級遊戲裝備而燒錢。

    讓我們謹記節約這一美德,從生活出發,從小事做起,爭做節約第一人吧!謝謝大家!


張嶽君老師點評:

    葉燁同學講得非常好,節約是永不過時的美德。

    2020年月11習近平主席對製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。他指出,餐飲浪費現象,觸目驚心、令人痛心!根據統計,我國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是500億公斤,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,大型聚會浪費率更是高達38%。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,但糧食安全始終暗藏危機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要加強立法,強化監管,采取有效措施,建立長效機製,堅決製止餐飲浪費行為。也提醒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,切實培養節約習慣,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、節約為榮的氛圍。

    諸葛亮在《誡子書》中說:“夫君子之行,靜以修身,儉以養德,非淡泊無以明誌,非寧靜無以致遠”。多少年來,在中國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,艱苦樸素、勤勞節儉都作為一種被社會普遍認同的傳統美德,得到保持和發揚。前幾年有個視頻,孩子們長大了接二老到城裏,為了表示孝敬,點了一大桌菜,結果吃了幾個菜,其他就都浪費在桌上了。二老要打包,孩子們說隔夜菜不健康,都走吧。這是一個類似年夜飯的場景,桌桌如此……

    這個視頻的信息量足夠大,關於愛,關於溫飽,似乎還關乎健康。兩代人像是活在兩個平行的世界,考慮的問題各有側重,但其實大家都知道,這裏頭有一個無法被掩蓋的問題:浪費食物,不應該。

    在物質極度豐富的當下,我們應該如何取之有度,應該如何珍惜這眼前的一切。

    我們提倡節約,不再是純粹的理念,而應當是我們的自覺行為。無數滴水彙聚起來,會是澎湃洶湧的浪濤,才有波瀾壯闊的大海!一個人的力量有限,但無數個有限組合起來,便是無限,便會有無堅不摧的力量。如果每人每天節約1分錢,全國13億中國人就能節約1300萬,一年就能節約大約50億,就能建起5000所希望學校,就能讓近千萬個失學孩子重返校園。試想,我們每個人節約一滴水、一度電、一粒米、一分錢、一張紙,我們學校三千多人可以節約多少資源?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年輕的心就不會躁動,也能理解父母養育辛苦。節儉是一種責任。

    培養良好的道德,構建節約型校園,必須從我做起,從身邊小事做起;節約用水,珍惜水資源,洗刷不用長流水,人走水斷流;節約用電,光線好時及時關燈,人少時少開燈,離開教室、寢室時及時關燈,關空調;節約用紙,最大限度利用紙麵空間,不隨意撕、扔紙張;節約用餐,吃飯要合理定量,堅持“光盤”行動;在外吃飯不講排場,不要攀比,合理點菜,同時要養成剩菜打包的習慣;節約開支,提倡低消費,不盲目攀比,不鋪張浪費。

    同學們,行動起來,把“節約”當作一種責任,讓節約成為我們的習慣。海爾總裁張瑞敏說過,不簡單,就是將簡單的事做千遍萬遍做好;不容易,就是將容易的事做千遍萬遍做對。請大家從節約一滴水、一度電、一粒米做起,從自身做起,持之以恒,這是刻在中華文化裏的綿延不絕的力量,這是我們自律的原因,也是我們自信的源泉。